中國封建社會有這樣一條簡單的道理:王朝興衰在皇家,皇家興衰在皇子。
那麼皇子在於哪裡?毋庸置疑——皇子教育。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常被人詬病。可其實我們細細觀察,不難發現:清朝自入關之後,歷經十朝,皇帝幾無一甚是荒唐怠惰之人。清朝皇帝的整體素質不僅比壓在他頭上的明朝、元朝高出一籌,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高出一籌。
即使到清朝末期,從道光、咸豐、光緒,也無不是在苦苦掙扎,並沒有自甘墮落。道光帝,他重病在身,仍每日召見臣工,批答章奏,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身殉職的皇帝之一。
清朝的皇子為何素質如此之高?我們不得不提起一人:康熙帝。大家耳熟能詳,我便不多作介紹。《滿族研究》中有這樣一句話:「清代皇子教育真正的開創者與奠基人,當屬康熙帝。」為何?第一清朝時期,康熙帝首次鮮明的闡述了關於皇子教育的各種看法。第二康熙帝開創的皇子教育「家法」制度,為後繼者發揚光大(關鍵)。
清朝版圖
目前遺憾的是,關於康熙帝皇子教育的論述比較凌亂,沒有形成系統。為何被忽略呢?我想個中緣由,恐怕因為康熙帝業績耀人,彪炳史冊。如撤銷「三藩」、統一台灣、開海貿易抗擊沙俄侵擾等等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所以後世多對康熙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而對康熙帝皇子教育這一併不重要的領域較為忽視。
基於此,作者本著淺陋之觀,簡單來同大家探討一番康熙帝的皇子教育,希望做拋磚引玉之用。一、康熙帝教育皇子的指導思想:以滿文化為本、重視儒道、德育在前,才育在後1.以少御多之需要:以滿文化為本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一個少數民族如何統御幅員廣大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七日,康熙帝當著皇太子胤礽、四位皇子、明珠等人之面,對胤礽的老師尚書達哈塔、湯斌、耿介等人論及皇太子的教育問題。這次講話明確的闡述了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二》:近見眾人及諸王以下其心皆不願行獵,朕未嘗不聞。但滿洲若廢此業,即成漢人,此豈為國家計久遠者哉?文臣中膚習漢俗者頗多,漢俗有何難學?一入漢習,即大背祖父明訓,朕誓不為此!且內廷亦有漢官供奉,朕曾入於漢習否?
康熙帝提出:皇子們漢習可以學,但是必須以滿文化為本,這樣才能以少御多,不至於被漢族同化。我們縱觀康熙帝一生,他也是以身作則。
康熙帝本人年幼之時,就在蘇嘛喇姑的調教下學習國語。後來,康熙帝批閱滿文奏摺舒展流暢。他還向身邊的侍衛學習騎射。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少習射····念祖宗以來,以武功定暴亂,文德致太平,豈宜一日不事講習。」這些經歷加深了康熙帝本人對本民族開放文化的認同,及至影響到了自己對子女教育的指導思想。滿族騎射文化正是康熙帝最不能摒棄的
2.統一減少對立之需要:重視儒道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凝聚全員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佔據統治地位。
康熙幼年就開始學習儒家文化,並將其貫徹一生。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途經山東曲阜,行三跪九叩頭大禮,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大成殿中,他決定重修孔廟,建立孔子廟碑,親自撰寫碑文。
孔廟告成,康熙前往告祭。他親撰《告祭文》,寫道「先師孔子,德由天縱,學集大成,綜千聖之心傳,為萬世之師表。」就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來說,順治與皇太極身上是絕沒有發生的。
正是在「崇儒重道」這一思想的支配下,康熙帝為皇子們先後挑選的老師,如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顧八代、法海等人,都是當代名儒。而且儒家經典,特別是「四書',、「五經」,更是康熙帝為皇子們確定的主要教授內容。
康熙帝曾教育皇子們說:「天人之蘊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書》,性情之理在《詩》,節文之祥在《禮》,聖人之褒貶在《春秋》」(《庭訓格言》)。這是告誡皇子們,嘉言善行,在於經書,要多讀儒家經典。康熙皇子教育中最鮮明的特色便是滿漢兼修
3.振興發展之需要:德在前,才在後
德才兼備其中「才」自不用說,這是皇子必學。而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康熙帝特別重視「德」的培養,這也是為什麼康熙的兒子是皇帝子嗣中質量最高的一代了。
康熙帝之所以重視皇子們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時代背景。中國古代傳統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德才兼備——德育在前,才學在後。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孟子說:「設癢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作為儒家始祖,他們都是將德育放在第一位。
二是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痴呆無知、任性狂惡」。皇子們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及歷來貴族的腐敗之風為皇子不肖提供了溫床,身為帝王的康熙深知此理。
為了培育皇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康熙帝細緻地向自己的兒子們講述「修德」的幾種方式,我們簡述一下,這些在《庭訓格言》中有載。崇敬。康熙帝說:「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自律。「治心之要,首在克己」,康熙帝要求皇子要學會約束自己。積累。康熙帝說「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恆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康熙帝強調學問一定要日積月累。改正。康熙帝教導皇子一定要善於改正,說「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改過為貴。」
康熙帝強調:「德才兼備,以才為先。」二、家法制度的形成:上書房的設立、關於學習的設定清朝入關之後,皇權有待鞏固,以至於教育沒有形成定製。皇帝學習就是靠自己苦讀,如康熙帝曾有讀書「竟至過勞,痰中帶血」的經歷。基於此,康熙帝臨朝後,對於先前未成規矩的皇子教育,逐漸開始形成一定的家法祖制。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皇子學校即上書房的設立、上書房老師的挑選、上書房教學之規則的訂立等方面。
1.上書房的設立
上書房曾言尚書房,道光帝時改名為上書房。其實,關於皇子教育的地方努爾哈赤時期就已存在。皇太極時設文館,簡單的訂立了關於皇子的學習的制度。順治時期,因順治帝英年早逝,所以也未形成制度,至康熙朝,發展已久,子孫眾多,使得上書房形成一套規製成為必要。大約康熙十五年前後,康熙下旨整理修改相關制度後成立了尚書房。
雍正少年時代基本是在內廷學校上書房度過的,此乃明證。他六歲便進入專供皇子讀書的上書房就讀。至於上書房的地點,康熙時並沒有一處單獨固定的地方,「其地在南熏殿、西長房、兆祥所、咸福宮等處」(《養吉齋叢錄》卷四)。畢竟康熙帝皇子眾多,且年齡差異較大,加上皇子身份的特殊性,必然會分散在宮內各處就學,由此造成上書房場所的不確定,這是不難理解的。道光帝改尚書房為上書房
2.康熙帝對於學習的設定(之前未有明確設定)
(1)科目設置:我們可從清朝遺留史料中的《聽雨叢談》窺得,「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行板弓數開,請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讀漢書,申初二刻散學。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從上可以看出,師教的內容包括滿文、儒家經典、書法、射箭四科。
(2)作息時間及節假日:我們可以從清朝遺留史料《養吉齋叢錄》中窺得,皇子寅時至書房,而師傅入教至卯刻。根據皇子的不同年齡,每日授課時間亦有不同,幼時課程簡單,午前便散,年齡稍長一點的皇子,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平時無節假日。元旦、春節、除夕及前一日可以休息。
(3)入學時間。皇子入學讀書之年齡一般為六歲,《養吉齋叢錄》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事實上康熙的兒子讀書年齡還要略早,《康熙起居注》載:「天演衍慶,聖於眾多,上以成就德器,皆在自幼豫教,四、五歲即令讀書。」
至於皇子在上書房學習年限,「寒暑無間,雖娶婚封爵,讀書不輟」即使擔任了親王大臣,仍有可能繼續入上書房讀書,這有點類似於今天所倡導的終身學習。
(4)考勤。為保障上書房教學的落實,對於老師和皇子,制定了嚴格的考勤制度。《養吉齋叢錄》載:「干清門每日夕進門單,某人某時入直,某時散直,或因事不至,皆一一註明。」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這完全就是現在的打卡。皇子們以前學習的地方三、康熙在皇子教育中的貢獻與失誤1.貢獻其一: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皇子——康熙帝諸子大都具有較高的滿漢文化水平,編纂書籍如皇三子胤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參與纂輯《古今圖書集成》。指揮千軍萬馬,如皇十四子胤禎率軍西征,若說處理一般行政事務幾乎每個皇子都可。
貢獻其二:康熙帝皇子教育的思想及理念——康熙帝教導皇子集中體現在《庭訓格言》一書中,包括保持敬祖孝親、正心修身、虛心求教、勤儉節約、教育後代等非常全面,值得千秋萬代的學習。
貢獻其三:家法」制度的形成——人類教育從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過程中,康熙帝皇子教育形成制度無疑是中國古代宮廷教育成熟的表現。康熙帝
2.失誤其一:權威與尊師重道的處理——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發現數位小皇子對於所學經史不能流暢誦讀時,認為是徐元夢「未嘗盡心教誨所致」。於是他當著全體皇子之面,將徐元夢杖打三十板,以示懲戒。後來,康熙帝諸子為爭奪皇位,處心積慮,你死我活,全然不顧父子兄弟之情,這與康熙帝為尊崇皇權輕侮老師有一定關係。
失誤其二:寡慾與奢華矛盾的處理——他一再教導皇子們要清心寡欲。然而康熙帝依然崇尚縱慾享受,他暮年後,還一再從南方挑選妙齡女子,充實後宮。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皇子們亦步亦趨,效仿父皇,康熙帝在世之時,皇子內有不少人也從蘇州等地買來女子,以資玩樂。
失誤其三:皇子教育與民間科學思想的處理——康熙帝在位期間,西方資本主義的潮流開始發展,西力東漸與西學東漸相伴而行。而康熙帝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將西方科學技術固於宮廷。民間看不到世界上日新月異的變化。近代後,中西差距擴大,一敗再敗,導致了國家的深重災難,實與康熙帝對這一處理有所牽連。四、總結早在幾百年前康熙就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局限也很明顯,沒有向民間發展。然而,他對於皇子的教育思想豐富、內容廣泛,對我們如今來說亦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正所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此而已。經過我的講解,不知大家明白了嗎?
歷史忽略了康熙帝的一大成就——皇子教育
中國封建社會有這樣一條簡單的道理:王朝興衰在皇家,皇家興衰在皇子。
那麼皇子在於哪裡?毋庸置疑——皇子教育。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常被人詬病。可其實我們細細觀察,不難發現:清朝自入關之後,歷經十朝,皇帝幾無一甚是荒唐怠惰之人。清朝皇帝的整體素質不僅比壓在他頭上的明朝、元朝高出一籌,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高出一籌。
即使到清朝末期,從道光、咸豐、光緒,也無不是在苦苦掙扎,並沒有自甘墮落。道光帝,他重病在身,仍每日召見臣工,批答章奏,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身殉職的皇帝之一。
清朝的皇子為何素質如此之高?我們不得不提起一人:康熙帝。大家耳熟能詳,我便不多作介紹。《滿族研究》中有這樣一句話:「清代皇子教育真正的開創者與奠基人,當屬康熙帝。」為何?
第一清朝時期,康熙帝首次鮮明的闡述了關於皇子教育的各種看法。第二康熙帝開創的皇子教育「家法」制度,為後繼者發揚光大(關鍵)。
清朝版圖
目前遺憾的是,關於康熙帝皇子教育的論述比較凌亂,沒有形成系統。為何被忽略呢?我想個中緣由,恐怕因為康熙帝業績耀人,彪炳史冊。如撤銷「三藩」、統一台灣、開海貿易抗擊沙俄侵擾等等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所以後世多對康熙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而對康熙帝皇子教育這一併不重要的領域較為忽視。
基於此,作者本著淺陋之觀,簡單來同大家探討一番康熙帝的皇子教育,希望做拋磚引玉之用。
一、康熙帝教育皇子的指導思想:以滿文化為本、重視儒道、德育在前,才育在後
1.以少御多之需要:以滿文化為本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一個少數民族如何統御幅員廣大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七日,康熙帝當著皇太子胤礽、四位皇子、明珠等人之面,對胤礽的老師尚書達哈塔、湯斌、耿介等人論及皇太子的教育問題。這次講話明確的闡述了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二》:近見眾人及諸王以下其心皆不願行獵,朕未嘗不聞。但滿洲若廢此業,即成漢人,此豈為國家計久遠者哉?文臣中膚習漢俗者頗多,漢俗有何難學?一入漢習,即大背祖父明訓,朕誓不為此!且內廷亦有漢官供奉,朕曾入於漢習否?
康熙帝提出:皇子們漢習可以學,但是必須以滿文化為本,這樣才能以少御多,不至於被漢族同化。我們縱觀康熙帝一生,他也是以身作則。
康熙帝本人年幼之時,就在蘇嘛喇姑的調教下學習國語。後來,康熙帝批閱滿文奏摺舒展流暢。他還向身邊的侍衛學習騎射。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少習射····念祖宗以來,以武功定暴亂,文德致太平,豈宜一日不事講習。」這些經歷加深了康熙帝本人對本民族開放文化的認同,及至影響到了自己對子女教育的指導思想。
滿族騎射文化正是康熙帝最不能摒棄的
2.統一減少對立之需要:重視儒道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凝聚全員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佔據統治地位。
康熙幼年就開始學習儒家文化,並將其貫徹一生。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途經山東曲阜,行三跪九叩頭大禮,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大成殿中,他決定重修孔廟,建立孔子廟碑,親自撰寫碑文。
孔廟告成,康熙前往告祭。他親撰《告祭文》,寫道「先師孔子,德由天縱,學集大成,綜千聖之心傳,為萬世之師表。」就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來說,順治與皇太極身上是絕沒有發生的。
正是在「崇儒重道」這一思想的支配下,康熙帝為皇子們先後挑選的老師,如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顧八代、法海等人,都是當代名儒。而且儒家經典,特別是「四書',、「五經」,更是康熙帝為皇子們確定的主要教授內容。
康熙帝曾教育皇子們說:「天人之蘊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書》,性情之理在《詩》,節文之祥在《禮》,聖人之褒貶在《春秋》」(《庭訓格言》)。這是告誡皇子們,嘉言善行,在於經書,要多讀儒家經典。
康熙皇子教育中最鮮明的特色便是滿漢兼修
3.振興發展之需要:德在前,才在後
德才兼備其中「才」自不用說,這是皇子必學。而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康熙帝特別重視「德」的培養,這也是為什麼康熙的兒子是皇帝子嗣中質量最高的一代了。
康熙帝之所以重視皇子們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時代背景。中國古代傳統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德才兼備——德育在前,才學在後。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孟子說:「設癢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作為儒家始祖,他們都是將德育放在第一位。
二是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痴呆無知、任性狂惡」。皇子們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及歷來貴族的腐敗之風為皇子不肖提供了溫床,身為帝王的康熙深知此理。
為了培育皇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康熙帝細緻地向自己的兒子們講述「修德」的幾種方式,我們簡述一下,這些在《庭訓格言》中有載。
崇敬。康熙帝說:「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自律。「治心之要,首在克己」,康熙帝要求皇子要學會約束自己。積累。康熙帝說「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恆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康熙帝強調學問一定要日積月累。改正。康熙帝教導皇子一定要善於改正,說「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改過為貴。」
康熙帝強調:「德才兼備,以才為先。」
二、家法制度的形成:上書房的設立、關於學習的設定
清朝入關之後,皇權有待鞏固,以至於教育沒有形成定製。皇帝學習就是靠自己苦讀,如康熙帝曾有讀書「竟至過勞,痰中帶血」的經歷。基於此,康熙帝臨朝後,對於先前未成規矩的皇子教育,逐漸開始形成一定的家法祖制。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皇子學校即上書房的設立、上書房老師的挑選、上書房教學之規則的訂立等方面。
1.上書房的設立
上書房曾言尚書房,道光帝時改名為上書房。其實,關於皇子教育的地方努爾哈赤時期就已存在。皇太極時設文館,簡單的訂立了關於皇子的學習的制度。順治時期,因順治帝英年早逝,所以也未形成制度,至康熙朝,發展已久,子孫眾多,使得上書房形成一套規製成為必要。大約康熙十五年前後,康熙下旨整理修改相關制度後成立了尚書房。
雍正少年時代基本是在內廷學校上書房度過的,此乃明證。他六歲便進入專供皇子讀書的上書房就讀。至於上書房的地點,康熙時並沒有一處單獨固定的地方,「其地在南熏殿、西長房、兆祥所、咸福宮等處」(《養吉齋叢錄》卷四)。畢竟康熙帝皇子眾多,且年齡差異較大,加上皇子身份的特殊性,必然會分散在宮內各處就學,由此造成上書房場所的不確定,這是不難理解的。
道光帝改尚書房為上書房
2.康熙帝對於學習的設定(之前未有明確設定)
(1)科目設置:我們可從清朝遺留史料中的《聽雨叢談》窺得,「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行板弓數開,請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讀漢書,申初二刻散學。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從上可以看出,師教的內容包括滿文、儒家經典、書法、射箭四科。
(2)作息時間及節假日:我們可以從清朝遺留史料《養吉齋叢錄》中窺得,皇子寅時至書房,而師傅入教至卯刻。根據皇子的不同年齡,每日授課時間亦有不同,幼時課程簡單,午前便散,年齡稍長一點的皇子,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平時無節假日。元旦、春節、除夕及前一日可以休息。
(3)入學時間。皇子入學讀書之年齡一般為六歲,《養吉齋叢錄》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事實上康熙的兒子讀書年齡還要略早,《康熙起居注》載:「天演衍慶,聖於眾多,上以成就德器,皆在自幼豫教,四、五歲即令讀書。」
至於皇子在上書房學習年限,「寒暑無間,雖娶婚封爵,讀書不輟」即使擔任了親王大臣,仍有可能繼續入上書房讀書,這有點類似於今天所倡導的終身學習。
(4)考勤。為保障上書房教學的落實,對於老師和皇子,制定了嚴格的考勤制度。《養吉齋叢錄》載:「干清門每日夕進門單,某人某時入直,某時散直,或因事不至,皆一一註明。」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這完全就是現在的打卡。
皇子們以前學習的地方
三、康熙在皇子教育中的貢獻與失誤
1.貢獻其一: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皇子——康熙帝諸子大都具有較高的滿漢文化水平,編纂書籍如皇三子胤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參與纂輯《古今圖書集成》。指揮千軍萬馬,如皇十四子胤禎率軍西征,若說處理一般行政事務幾乎每個皇子都可。
貢獻其二:康熙帝皇子教育的思想及理念——康熙帝教導皇子集中體現在《庭訓格言》一書中,包括保持敬祖孝親、正心修身、虛心求教、勤儉節約、教育後代等非常全面,值得千秋萬代的學習。
貢獻其三:家法」制度的形成——人類教育從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過程中,康熙帝皇子教育形成制度無疑是中國古代宮廷教育成熟的表現。
康熙帝
2.失誤其一:權威與尊師重道的處理——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發現數位小皇子對於所學經史不能流暢誦讀時,認為是徐元夢「未嘗盡心教誨所致」。於是他當著全體皇子之面,將徐元夢杖打三十板,以示懲戒。後來,康熙帝諸子為爭奪皇位,處心積慮,你死我活,全然不顧父子兄弟之情,這與康熙帝為尊崇皇權輕侮老師有一定關係。
失誤其二:寡慾與奢華矛盾的處理——他一再教導皇子們要清心寡欲。然而康熙帝依然崇尚縱慾享受,他暮年後,還一再從南方挑選妙齡女子,充實後宮。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皇子們亦步亦趨,效仿父皇,康熙帝在世之時,皇子內有不少人也從蘇州等地買來女子,以資玩樂。
失誤其三:皇子教育與民間科學思想的處理——康熙帝在位期間,西方資本主義的潮流開始發展,西力東漸與西學東漸相伴而行。而康熙帝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將西方科學技術固於宮廷。民間看不到世界上日新月異的變化。近代後,中西差距擴大,一敗再敗,導致了國家的深重災難,實與康熙帝對這一處理有所牽連。
四、總結
早在幾百年前康熙就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局限也很明顯,沒有向民間發展。然而,他對於皇子的教育思想豐富、內容廣泛,對我們如今來說亦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正所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此而已。經過我的講解,不知大家明白了嗎?